[深度]深圳科技双雄用AI破局货运困境

  • 2025-09-09 21:02:08
  • 559

花店老板临时接到大单,却找不到能装鲜花的冷藏车;准备搬家的年轻人,不知道多大的车型才能装下所有物品……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焦虑,正是传统货运行业“车货匹配难”的真实写照。

当同城货运的“货找车、车配货”仍在零散与混沌中循环,当海量数据既是行业升级的“富矿”却因存储无序成“枷锁”,当物流成本优化成为产业链降本增效的关键突破口——来自深圳的腾讯云与货拉拉,正以“技术协同+场景落地”的组合拳,在货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赛道上刻下“深圳智造”的破局印记。

近日,记者专访双方核心技术团队,揭示这场覆盖“人、车、货、路”全链路变革的底层逻辑,解码深圳科技如何以AI为核心驱动力,破解货运“散、乱、低”痛点,重新定义物流行业“效率、安全、共赢”的新坐标。

啃“硬骨头”:破解非计划货运的“双重困境”

“我们做的是货运里最难啃的一块——非计划物流的同城业务。”货拉拉CTO张浩一句话道破行业核心痛点。在这片占据公路运输非计划物流40%体量的赛道上,需求端与供给端的“双重零散”长期制约效率:鲜花店、五金店等数百万中小商户的订单随生意波动,今日三五趟、明日零单数;千万个体司机在传统模式下日均接单仅1-1.5单,货车在物流园门口“趴活”一整天是常态。

更棘手的是“非标”难题。货拉拉大数据负责人李炳国打了个形象的比方:“车货匹配就像在杂乱的零件堆里找配对——货物可能是10米长的钢条,也可能是一批花卉苗木;车辆有平板、厢货、高栏之分,车长、载重、进城合规要求千差万别。”这种非标性直接导致过去15%的订单因‘装不下、进不了城’取消,司机白跑、货主误事”。

“物流成本是当前产业链中少数仍有压缩空间的可变成本,但要实现降本,必须先打通数字化的‘任督二脉’。”张浩坦言,这一需求成为双方深度合作的核心动因。

基建先行:海量数据“无感迁移”,筑牢数智底座

破解货运困局,底层数据基建是关键。腾讯云与货拉拉的合作,始于一场被货拉拉大数据负责人李炳国称为“搬迁数据大厦”的变革——将40PB海量数据,相当于20个大型图书馆馆藏数量,从旧架构平稳迁移至新的“离线大数据平台”。

为实现“业务不中断、数据不丢失”,双方团队上演了一场精密的“技术交响乐”:腾讯云提供云服务器(CVM)的弹性算力与对象存储(COS)的存储底座,如同为数据大厦搭建稳固“钢架”;货拉拉自研大数据迁移平台“Krik”保障数据迁移前后的一致性,相当于为每份数据贴准“身份标签”;更创新采用“周末低峰迁移+双环境切换验证”策略,夜间技术团队攻坚,白天保障百万司机接单、货主下单不受丝毫影响。“就像给运行中的心脏换瓣膜,既要精准,更要安全。”李炳国说。

“货拉拉离线大数据平台的平滑、无感、安全迁移,得益于过去腾讯云业务的快速成长,以及服务多行业多场景客户迁移的技术和经验积累,这是实现给‘运行中的心脏换瓣膜’的核心底气。”腾讯云智慧交通首席架构师王志荣表示。

迁移成效立竿见影:近一年无严重数据故障,团队告别凌晨应急的疲惫;离线计算效率提升10%,核心经营报表产出时间缩短1小时。“过去高管等数据像等早班车,现在准时准点,决策节奏都快了。”李炳国表示。

王志荣补充:“COS的冷热分层存储技术更让‘冷数据’归档、‘热数据’高效调用,如同给数据分了‘常居区’和‘储藏室’,不仅实现存储成本优化,更让整体平台降本30%,为后续AI应用打下坚实基础。”

模型赋能:“货运无忧大模型”,让AI懂货运更懂人心

如果说底层基建是“骨架”,那行业大模型便是货运数智化的“大脑”。在腾讯云技术加持下,货拉拉打造了货运行业专属的“货运无忧大模型”,让AI真正走进货运的烟火气里——它既能解答“4.2米货车能否装下3吨建材”,也能帮行政人员解答“年假天数”。

这份“懂行”离不开源于腾讯云的全方位的技术加持:GPU集群提供GPU算力;智能体开发平台的RAG(检索增强生成)技术将货拉拉12年的货运经验嵌入模型,构建专属“行业知识库”;并有5名以上专家驻场攻坚。“他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,还有跨行业经验,帮我们明确‘这个问题行业里这样解更高效’。”货拉拉AI应用负责人林肯回忆道。

如今,“货运无忧大模型”已在多场景落地提效。在客服领域,70%的常见问题,如“订单为何没结束”“会员权益怎么用”由AI即时解答,单均处理时间缩短30%;在内部办公,行政助手人力投入从3人减至0.5人,释放的人力转向更具价值的服务;在安全管控上,结合AI监控,违规载人、危险品运输的拦截成功率超90%,“安心拉”服务覆盖40%订单,每百万公里事故率远低于行业标准,为司机筑起安全屏障。

“大模型的价值,在于它能把货运行业的‘经验’转化为‘智能’。”林肯举例,过去新手用户常因选车不当取消订单,如今依托模型的AI选车助手、AR识货等功能,用户通过拍照、自然语言对话就能自动匹配车型,大幅降低操作门槛。

生态共赢:从技术到硬件,全链路激活新质生产力

技术的终极价值,是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感受到温度。在货拉拉平台上,司机王师傅的体验很直观:“以前接单靠等,现在最快5秒就能收到附近订单,日均从1单多涨到3单,收入更稳。”

这种共赢不仅体现在用户端,更延伸至硬件创新。货拉拉与长安跨越深度定制推出“多拉大面”货车,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均围绕货运需求优化——更大的车门开度方便装卸、更低的底座高度降低搬运难度、可放平的前排座椅供司机休息,8万元左右的定价更兼顾性价比,成为司机群体的“得力助手”。“这不是简单的车型改造,而是从货运场景出发的重新设计,目的是让硬件与数智平台形成协同。”张浩解释。

如今,货拉拉平台订单响应速度提升,司机空驶减少、货主成本降低,腾讯云与货拉拉的“基建+模型”协同模式,更成为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“金钥匙”。“无需自建复杂技术体系,通过与云厂商的深度合作,就能激活新质生产力。”王志荣表示,这一模式为中小物流企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。

在未来,随着云计算、大模型等技术的持续发展,以及前沿技术在城市货运更多场景的覆盖渗透,中国城市的物流效率将会持续提升,更重要的是,让司机在路上更省心、更高效,让中小微货主、城市居民更放心、更便捷。

双方均表示将持续深化合作:货拉拉计划将数智化经验拓展至海外市场,依托腾讯云的全球节点布局,服务东南亚、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货运需求;腾讯云则将进一步开放AI算力与大模型技术,助力货拉拉探索司机端AI助手、智能路径规划等更多场景。

文|记者沈婷婷

图|受访者供图